危废网 | 危废江湖
当前位置:危废网 | 危废江湖 > 分省资讯 > 上海 > 正文

做好“最困难的简单工作”提升生态岛垃圾分类水平

今年9月28日上午,崇明区以三级干部大会及电视直播形式,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暨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会,会上12名最美家庭奖典型人物代表、12名热心公益奖典型人物代表、12名爱岗敬业奖典型人物代表、12名优秀组织奖典型人物代表获颁荣誉证书。截至目前,崇明区已累计评选约7300名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先进典型人物,足见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已成为崇明人心中的“新时尚”。“目前崇明已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全区覆盖,正在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全覆盖目标进发。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必须对这项工作有新的认识、新的举措、新的行动,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的崇明教科书。”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说。
    如何处理垃圾,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崇明在让群众自觉分类投放、真正做到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上,究竟有哪些“招数”?今后又将怎样提升垃圾分类的质量和水平?
    由点及面,全市率先推进垃圾分类
    长久以来,粗放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会产生有害物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破解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是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题中应有之义,崇明要在生活垃圾处理上体现“崇明智慧”、交出“崇明答卷”,为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提供“崇明案例”。
    崇明从2011年开始逐步在城桥镇、堡镇等城镇地区居住小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2016年又在横沙乡全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试点”出“亮点”,横沙形成“户分户投、村收村拣、乡运乡处”的干湿垃圾管理制度,并探索以宣传引导、奖励规约等方式,让人自觉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置。2017年6月27日,区委、区政府在横沙乡召开崇明区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现场会,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在原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崇明进一步建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的崇明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与区政府签订了2017-2018年《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在工作推进中必须做到全面覆盖、全程监管、全民参与、全面考核。此外,崇明还建立了队伍整合机制,把乡镇、村居道路保洁、河道保洁、垃圾收集等队伍进行梳理整合,统一管理、统筹使用,解决工作量不均、效率分配不高等问题,避免出现“河道保洁员把河里垃圾捞到路上,道路保洁员把路上垃圾往河里一扫,最后垃圾还是没处理掉”的现象。
    崇明坚持整体化推进,确保垃圾分类城乡社会全面覆盖。一方面是城乡统筹一体推进,在农村地区,崇明全面推广“户分户投、村收村拣、镇运镇处”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管理模式。住宅小区全面撤除原有楼道垃圾桶,按小区规模合理划定若干四分类投放点,全面实行早晚两次定时定点分类投放,配置环卫专员和志愿者驻点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签订承诺书,实行早晚两次定时上门分类收集和“不分类不清运”强制措施,建立垃圾分类质量考核制度。目前,全区18个乡镇、269个行政村、129个住宅小区、162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5282家沿街商户已全面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另一方面是社会宣传全面深化,在抓好分类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和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的基础上,根据村居民认知程度,将分类标准按照“会烂的”“不会烂的”“可卖钱的”“不可卖钱的”和“有毒有害的”进行简化,引导群众正确分类投放。相关考评体系也逐步完善,在建立区、乡镇、村居三级评估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崇明建立区推进办、市民巡访团和社会第三方专业公司三级督查整改制度,建立以村委、居住小区为单位的村居民家庭“红黑榜”公示制度。同时继续推进“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完成覆盖19万户的“绿色账户”网络体系。
    模式创新,走出符合实际的垃圾分类路子
    崇明大部分区域是农村地区,老人较多,垃圾分类意识不强,不少人起初有“怕麻烦”的心态。推广垃圾分类,崇明想了很多既符合实际又管用有效的“土办法”。
    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哪个环节最难?“户分类”的源头环节。在横沙乡,不少住户是老人和小孩,观念相对陈旧,垃圾分类意识较弱,需要全方位反复宣传。从轮渡靠泊、踏上横沙岛的那一刻起,垃圾分类的宣传氛围就扑面而来:岛内主干道富民沙路上,沿线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块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干湿垃圾分类知识以及相关标语;走进农户家中,不少人家厨房里都在显眼位置贴着垃圾分类宣传画,材质是塑封过的照相纸,哪怕贴在灶头边也不会被油烟熏坏。除了这些常规宣传方式,横沙还想了些管用的“土办法”。针对岛上老人多、小孩多的实际,乡镇让环卫所工作人员定期到开展社区教育的“村民夜课堂”和中小学里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崇明区新村乡则在农村地区探索了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的新模式,实行“户分、户投、乡运、乡处置”,村民户上分类后自行到指定投放点进行干湿垃圾分类投放,每日固定投放时间。这种模式以往多针对城镇化社区。68岁的退休幼儿园教师黄士英每天早晚都要去宅基东侧的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看看,记录下邻居们来此投放垃圾的时间、分类质量。新村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体现了在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村民的角色转变:“起初很多人不知晓这项工作、是‘被动接受者’;过去一年里,经过政府不断宣传引导,百姓成了‘主动配合者’,能做到自己给生活垃圾分类、配合村镇来收处;定时定点投放后,百姓对垃圾‘户上分一分,路上送一程’,进一步成为了垃圾分类的‘主动参与者’,村民自治程度更高。”
    目前,崇明区财政累计投入2.83亿元,建成运行镇级湿垃圾集中处理站21座、村级湿垃圾处理点52个,新改建垃圾分类暂存点623个、餐厨垃圾转运点18个,配置湿垃圾专项收集车、运输车1307辆,配发分类垃圾桶、转运桶69.7万只,完成了对全区2000多名分类收集员的专题业务培训,构建“一户两桶”“一村一点”“一镇一站”“村村有车”的硬件体系,基本实现湿垃圾“不出镇”和“就近就地处置”。崇明还按照每户配发2只家用“干、湿”垃圾桶的标准,下发了分类垃圾桶,覆盖34.5万户家庭。单位强制分类工作方面,全区162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5282家沿街商户以及52家集贸市场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目前,崇明已基本建成三岛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管理运行体系,做到了每户有分类桶、每村有分类收集车、分类存储房,每镇有分类运输车和湿垃圾处理站。
    崇明对垃圾分类每个环节实施全流程管理。在源头分类上,注重引导与教育相结合,努力提升源头分类参与率和准确率。在分类存储上,注重加强对各湿垃圾暂存点的提标改造和常态保洁管理,确保各垃圾暂存点对标存桶,周边环境整洁。在分类运输上,注重加强人员队伍管理培训,所有运输车辆作业人员统一持证上岗,确保作业规范。在末端处置上,全区21座镇级湿垃圾末端处置点建成运行了从分拣—破碎—压榨脱水—加菌种高温发酵—有机肥的循环处理系统,对每日产生的湿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在全流程体系运行下,全区湿垃圾处理总量明显上升,截至今年9月,全区湿垃圾处理总量达到4.1万吨,日均处理湿垃圾达到150吨,从2010年累计减量率达到29%左右,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从2017年的26.7%提升到33.4%。
    常态监管方面,区级层面每年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建立常态考核制度,每月对各乡镇排名,将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成绩纳入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年度绩效考核成绩;运用智慧环卫大数据管理系统,对垃圾分类部分重点环节实施实时监管,确保整体运行实效。
    全民参与,“生态自觉”不断提升
    垃圾分类是“最困难的简单工作”,必须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领责、主动尽责,提升“生态自觉”。崇明区在抓好媒体宣传、社会推广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社会宣传引导形式,累计组织不同层面的培训和居民自行讲解1059场次,参训人员达到98万人次,宣传告知书发放达到98万张,建立了庞大的志愿者团队,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中兴镇中兴村创新“党建服务点+”模式,打造党员生态志愿服务品牌,“暖心灶”公益项目应运而生。“暖心灶”的灵感来源于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在农村有大量田间秸秆无法充分还田的情况下,直接露天焚烧大大增加了大气污染的情况。中兴村生态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们充分利用党建服务点里那口温暖的暖心灶,积极向村民们做引导和宣传,让大家把自己田头的秸秆运到暖心灶的柴草房里,成为供应公益开水的清洁能源。村书记黄汝娟说,这样的做法不仅解决了农民大量焚烧秸秆的现状,还让每家每户的宅前屋后、村里的道路两旁变得更加干净整洁。
    在向化镇,接地气的“田间小喇叭”则把垃圾分类宣传到了田间地头的每个角落。今年75岁的张丕家是向化镇齐南村的一名党员,也是“田间小喇叭”垃圾分类宣传员的领头人。他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村级小喇叭垃圾分类宣传员队伍,每天都在村民的宅前屋后播放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他的足迹遍布全村各角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还经常自发给村民们读一些有关垃圾分类的科普知识。
    “家里的果皮菜叶可别丢了,还能做成肥皂。”在东平镇桂林社区的“老来青”活动室内靠墙摆放着一排玻璃罐,里面装着褐色的发酵物质。活动室的管理者、上海绿领社区发展中心崇明区负责人说,经发酵产生的环保酵素与皂液混合后,倒入模具,待冷却后即可制成肥皂。根据模具形状与加入的不同色素,制成的肥皂色彩丰富,造型独特。“这些自制肥皂之所以既无害又环保,是因为其中的环保酵素起了作用,很受人们欢迎。”
    绿华镇华西村的陆惠昌手把手地、一户一户地向村民讲解投放要领,撰写了“垃圾分类宝典”;庙镇合中村顾志明同志针对部分村民不识字问题,在干、湿垃圾桶上贴上自制的形象标签,并涂上容易区分的颜色;城桥镇江山社区俞凤明、杨玉英夫妇主动请缨,认领了垃圾分拣示范户任务,在老夫妻俩的带动下,社区居民都自觉加入到垃圾分类中来;建设镇虹桥村虹霞文艺队自编自导创作垃圾分类节目《一定要分》在本村巡回演出,效果很好;堡镇人民村胡永顺夫妇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一个湿垃圾填埋坑,将瓜果皮、蔬菜叶埋入其中,待其发酵做成有机肥,并向邻居们广泛宣传;陈家镇鸿田村山歌队自己编排垃圾分类节目,在各睦邻点巡回表演、深入宣传……这些都是崇明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涌现的“民间智慧”。群众的广泛参与,让崇明的垃圾分类成了一种“新时尚”。
    更全更新,向更高标准进发
    2017年,在崇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这项“最困难的简单工作”在崇明成效显着。曾经,每天出门时拎起混装的垃圾随手扔进就近的垃圾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场景。如今,这个场景在崇明发生了改变:农村地区,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村民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城镇地区,小区里楼道口的垃圾桶不见了,居民拎着分好的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今年,崇明将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动垃圾分类水平质量全面提升。崇明将优化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机制。针对各小区主要人群生活习惯特征,深化一小区一方案,通过合理增加投放点、适当延长投放时间等措施,进一步方便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在有条件的小区开展行动不便居民家庭志愿者上门分类收集、第三方机构参与等试点。在有条件的行政村或生产队,试点推进农村地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同时,崇明将进一步充实垃圾收运处作业人员和分类收集员队伍,实行专门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试点建立薪酬激励机制,邀请市环卫专家对全区1300余名村级以上管理人员、2100余名从业人员进行技能操作培训,要求服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和专业化。在有条件的行政村,试点推进垃圾收集、河道保洁、道路保洁、网格巡查“四合一”机制。此外,崇明将推广落实“二次分类”要求,针对当前部分群众垃圾分类意识还不够高,分类质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还不高的实际,在继续抓好上门教育指导的同时,落实专人在收运节点开展“二次分类”。
    宣传方面,崇明将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工作原则,利用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学校拓展类课程等各类途径和假日学校、道德讲堂、睦邻点等各类精神文明宣传阵地,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活动,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群众分类准确率。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大分流体系,强化分类收、存、运、处能力。对已有的“大分流”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标准,抓好规范,抓好提升;对尚未完善的,将加大管理和推进力度,力争年底前完成再生资源收运处体系全覆盖,实现资源化利用。崇明还将继续加大督查力度,采用明查和暗访相结合,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督查,帮助各乡镇各部门及时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提升,并将相关结果定期通报;建立智慧环卫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流程管理。
    崇明区强调,实现更高质量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必须在“全”字上再下功夫、在“新”字上再做文章。“要做到‘全域覆盖’,牢牢抓住源头实施干湿分类这个龙头;做到‘全程闭环’,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各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干垃圾要走干垃圾的一套流程,湿垃圾要走湿垃圾的一套流程;要‘全面处置’,不搞垃圾大巡游;要‘全民参与’,全区百姓是我们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力量源泉。另外,我们要创新投放模式,加快推行农村地区定时定点投放模式;创新分类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湿垃圾作生的和熟的进一步细分;创新收集模式,人流集中的居住小区可以加大运送次数,从细节上展现我们工作的温度。”崇明区领导表示。
【来源:中企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危废网 | 危废江湖 » 做好“最困难的简单工作”提升生态岛垃圾分类水平

赞 (0)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知道创宇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