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网 | 危废江湖

“北京垃圾分类”大数据舆情分析

8月1日0时至8月27日11时,共监测到“北京垃圾分类”相关信息77231条,微信、网络媒体、论坛、微博、平媒电子版、网络视频等平台发布相关消息较多,超过千条,其中微信平台发布消息再多,有51753条。

image.png

▲ 媒体分布图

传播分析

整体信息报道量走势

1599183054340488.png

▲ 整体信息报道量走势图

从整体信息报道量走势可知,对于“北京垃圾分类”的报道,随着时间变化,报道量走势比较曲折。其中在8月14日达到监测周期内的峰值,信息量为3875条。

信息情感走势

1599183090500670.png

▲ 情感分析图

据情感分析图可知,涉“北京垃圾分类”相关舆论以正面和中性为主。正面信息39659条,占比51.35%;;中性信息29051条,占比37.62%;负面信息8521条,仅占比11.03%。总体来看,大部分公众及媒体对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呈支持态度。

词频分析:媒体关注和网民关注

 

▲ 媒体关注词云图

据媒体关注图可知,媒体关注集中在垃圾分类、北京、生活垃圾、社区、居民等热词。

1599183148554819.png

▲ 网民关注词云图

据网民关注图可知,网民关注集中在垃圾分类、世间美好、暖心、社区、环保等热词。

舆论关注点

媒体态度

一是认为引导和监督垃圾分类,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8月9日,《新京报》发文称,推行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不是分出垃圾,而是通过这一抓手提升基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考虑到各街道社区条件情况不同,应将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加强监督补齐短板,尽快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

二是认为垃圾分类呈现保质量齐升的态势,体现了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8月19日,《北京日报》发文称,首都垃圾分类迎来了“提档升级”的新契机,出现了“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随着垃圾分类新规的推进,各社区逐步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坚持服务为先、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实施路径,助推垃圾分类形成新风尚。

三是认为垃圾分类的实施将考验北京市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及时介入,调整相关政策和规则,以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8月24日,央视网撰文称,对于垃圾分类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政府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宏观布局,同时从细节上为市民提供便利,帮助公众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四是认为实施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将具体要求做细做实。垃圾分类能否贯彻到位,并真正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益处,取决于每位居民是否按照要求将其做到实处。8月3日,《北京日报》发文称,部分小区依旧存在居民不熟悉垃圾分类方法等问题,并指出做细做实垃圾分类需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应加强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绿色环保意识,增强居民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五是认为企业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落实“垃圾分类”政策。企业是政府政策的践行者,对于引领员工、带动行业落实垃圾分类有着重要作用。8月19日,央视新闻发文称,源头减量是农产品行业、宾馆饭店以及电子商务行业有效落实垃圾分类的关键措施。企业可以科学合理地调整政策和标准,在垃圾分类政策的响应与推行过程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网民观点

一是支持垃圾分类,点赞北京垃圾分类工作。舆论认可垃圾分类在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意义,称赞北京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如有网民表示,“支持分类,虽然麻烦,但对环境有改善”“北京市垃圾分类的方法有门,政府投入,民间参与,全社会关注,法制和人情并行,有效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点赞”。

二是认为我国垃圾处理现状不尽人意,居民尚不具备垃圾分类意识。一方面,舆论反映部分地区垃圾无人处理、不及时处理等问题频发,不具备实施垃圾分类的条件。如有网民表示,“坐标丰台南三环,别说垃圾分类,能不能先把垃圾及时处理干净?” “西三环莲怡园北路,连垃圾都没人收,臭气熏天,哪里来的分类”;另一方面,舆论认为我国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不利于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如有网民表示,“目前最难的还是树立市民的分类意识,大部分人不能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多数人连不随手乱丢垃圾都做不到,一下子要跳到垃圾分类,未免有些急功近利”。

三是质疑垃圾分类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过程中存在消极怠工、一刀切等问题。其一,部分地区垃圾分类工作进度滞后,配套设施不到位,或只做更换垃圾桶等“表面文章”。如有网民表示,“昌平区很多小区都没分类,外边连分类垃圾桶都没有”“我们小区就是花钱把垃圾桶全换成新的了,垃圾还是没有分类,和以前一样随便扔”;其二,部分社区未充分考虑居民意愿与实际情况,定时定点投放“一刀切”,造成居民生活不便。如有网民表示,“自从垃圾分类之后,楼下垃圾桶就没了,丢垃圾要跑一千米,对附近居民和商家太不方便了”“早上出门太早,基本不可能去扔垃圾,晚上一加班就错过,有时候四五天才能赶上扔垃圾”。其三,部分垃圾桶点和周边环境脏乱,清洁维护不及时,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如有网民表示,“好不容易有了积极性,却遇到设施障碍。垃圾站不卫生,破旧垃圾桶不及时维修、更换。厨余垃圾桶很脏,踩踏开盖装置损坏,居民不愿用手掀盖,只能一气之下乱扔”“自从实行垃圾分类后,整幢楼整个小区的卫生环境差了好几倍,到处垃圾堆积,臭气熏天”。

四是呼吁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分类投放严格执行。对于垃圾混装、乱投乱放等现象,网民呼吁加强垃圾投放监督管理,保障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如有网民表示,“分类初期缺少监管和手段,从我这的小区来看,垃圾分类工作并无改观”“扔垃圾的时候根本没有监管人员或者仪器,全靠自觉,总会有人钻空子。”

五是厨余垃圾破袋问题引发舆论热议。针对北京多个小区推行的厨余垃圾破袋投放方式,网民反映垃圾投放负担增加, 并衍生出异味、蚊虫等一系列卫生问题。如有网民表示,“厨余垃圾不让装袋丢有点不近人情,在高温下闷一个小时味道太大,还会滋生不少细菌蚊虫”“厨余垃圾不让套袋,每次扔垃圾手都是脏的。夏天异味大,蚊虫滋生,环境反而更脏乱了”。

六是担忧垃圾袋使用量增加导致资源浪费污染。有网民反映垃圾分类后塑料袋用量显著增加,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有网民表示,“以前一户每天一个垃圾袋,现在每天三四个,产生的污染怎么处理?”“垃圾分类后,塑料袋每天要用两个,以前一个,每家每户都垃圾袋翻倍用了”。

研判建议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分类治理执法保障。对于垃圾分类过程中责任主体不明确、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相关部门可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及时修订或补充相关规范性文件,明确政府、社区、机关、企业、居民等社会主体责任,鼓励引导多方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垃圾分类政策有效落地;明确分类标准和处罚措施,使垃圾分类真正有法可依。

二是加强监督管理,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垃圾分类节点多、链条长,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按照相应职责负起监管责任,在推进过程中通过广泛的教育和引导,下“笨工夫”扎扎实实地将居民的源头分类投放责任落到实处,形成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

三是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治理,落实物业企业和社区责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防疫期间街道社区形成了精细化管理模式,将成为垃圾分类推动的优势。原先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力量可以分出一部分负责垃圾分类的引导和监督,考虑到各街道社区条件情况不同,应将好的垃圾分类经验总结推广,存在问题的监督补齐短板。

四是循序渐进开展宣传和考核,提升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北京市政府参事、垃圾对策专家王维平认为,当前仍处于垃圾分类的早期阶段,主要引导居民认可、参与分类,逐渐养成习惯。垃圾分类的开展须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切不能急功近利,并且要慎用惩罚。此外,管理部门对居民的考核应适度,针对不同条件社区的考核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五是探索科技赋能新路径,提高垃圾分类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硬件设备等信息科技产品作用,助力垃圾分类工作高效精细开展。如采用数据、图片、监控等可视化方式,结合大数据分析,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利用智能感应、网络称重、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降低垃圾分类参与成本,有效促进资源再利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危废网 | 危废江湖 » “北京垃圾分类”大数据舆情分析

赞 (0)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知道创宇云安全